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?”
“用‘铁锤’砸出的!”
当记者借用苏联名著的经典之问,抛向湖南省钢铁精密复杂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、湖南省金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金为”)技术总监张镱时,这句铿锵有力的中国式回答,瞬间点燃了整个采访。
十七年如一日,作为公司骨干,张镱的身影永远在奔忙:前日还在深圳参加展会,当晚便现身贵阳谈判,次日凌晨返岳,清晨又出现在公司会议室。当天11时,记者终于采访到他,话语间难掩疲惫,眼中却燃烧着不灭的精气神。正是这位“80后”的“铁人”,带领团队用一把“铁锤”,砸碎了欧洲长达半个世纪的技术壁垒,向世界宣告了“中国钢”的骄傲。
8年破壁打破外国钢垄断
2009年上海展会,一节瑞士JANSEN公司精密钢型材让张镱深受震撼。“几千元的原料,竟能卖出20万元的天价!”一个月后,他与销售总监满怀希望赴瑞士寻求合作,却被“技术封锁”无情拒绝。回国后,他攥着样品立下誓言:“别人能做的,我们凭什么不能做?”
乘着国家去产能的东风,这场为中国钢铁争一口气的“破壁之战”拉开了序幕,一打就是8年。
起初,张镱团队大脑一片空白,无从下手,只能选择走“物理模仿”之路。张镱回忆道:“欧洲企业能将钢板弯曲的曲面直径控制到其厚度的0.5倍,而中国当时仅能达2倍,无法实现晶体流动。”
然而,没有理论和技术指导,耗时5年复刻的欧洲物理路径依旧如同在黑暗中摸索,进展异常缓慢。
“没想过放弃,因为我相信只要死磕到底就会有结果。”张镱说,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攻关,更是一场意志的较量。迷茫之际,或许是他与团队那股百折不挠、敢于硬碰硬的“铁锤”精神,终于敲开了命运的大门,一个“苹果”径直砸在了他们的头上:团队从铁锤坠落到铁板,冲击力使铁板晶体向两侧流动的日常现象中获得灵感。
有了思路,张镱毅然鼓励团队转向数学构建,独创“晶体无伤流变增材技术”。1.5亿元资金投入、400余次参数试错、与中南大学等高校联合攻关……8年来,张镱与团队成员夙兴夜寐、刻苦攻关,他们的办公室成了“不夜灯”,不断在“黑暗里找针”。
功不唐捐,履方致远。2017年,第92组样品出炉,张镱团队的研发小组沸腾了!经过8年的日夜奋战,一举突破技术“生死线”!当装备、模具、应用、晶体控制四大核心技术被全部攻克时,这位硬汉激动地喊道:“我们终于用‘铁锤’锻造成了‘中国制造’!”
正是张镱与团队这种死磕精神,让这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,打破了欧洲长达半个世纪的技术垄断,让钢材精度提升300%,成本下降50%。北京大兴机场的幕墙、武汉426米高的A1塔楼、雄安高铁站……都成了“中国钢”闪亮的名片。
20天逆袭铸就中国钢铁新高度
技术成功后,真正的考验接踵而至。市场不相信眼泪,只相信实力。
2019年大年二十九,北京大兴机场工地上寒风凛冽,张镱正检查着最后一批钢型材。20天前,金为签下“对赌协议”:春节前完成6000平方米室内防火幕墙,对手是德国钢铁巨头RP。“当时7家总包中5家用德国货,没人信国产钢能抗住2小时耐火极限。”张镱坦言。
“说实话,第一次面对这么大的项目,时间还这么紧,有点赶鸭子上架,但我们对自己的实力有信心!”为了赶工期,张镱一个月开车就跑了1.5万公里,往返长沙、湘阴等地调运原材料。“正月初五机场要开放,我们只能和时间赛跑!”团队成员还记得,张镱连续72小时没合眼,实在坚持不住,就趴在图纸上睡会儿,醒来和团队继续优化参数。
最终,金为研发的柔性幕墙装配系统不仅通过检测,耐火极限还比欧洲标准高30%,施工效率提高50%,成本降低了70%。
这场漂亮的“逆袭”让金为一战成名。2021年,在武汉天地A1塔幕墙项目中,他们通过12轮严苛的样品核验与技术论证,以2.8万元/吨的价格,彻底击败了瑞士JANSEN16万元/吨的天价报价,拿下了全部订单。
“科技不是纸上谈兵,是要在战场上见真章的。”张镱感慨道。如今,金为凭借绝对的价格优势和过硬的产品质量,精密钢型材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%,稳居第一,海外市场占有率也正在奋力赶超欧洲老牌企业。
每7.9天一项专利拓宽产业报国路
“科研不能关起门搞,要让市场来导航。”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运筹,让张镱有着敏锐的市场嗅觉。他没有止步于门窗、幕墙等领域的成功,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产业沃土。
基于精密成型技术,他又带队研发出国内首款单层光伏支架系统,成本比传统铝合金边框低60%,还通过了严苛的国标和美标认证。“以前双层光伏支架要靠结构胶防水,现在我们用钢铁折叠成型就能做到完全密封。”他的笔记本上,密密麻麻标注着光伏、汽车、航天等应用领域,技术的种子正撒向祖国的四面八方。
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“人才经”。2015年起,他推动公司建立职称奖励体系,每年拿出50万元鼓励员工考证,800万元—1500万元用于科研。“以前靠外部专家,现在我们自己培养了一二级建造师10人、中级工程师20多人。”张镱不断强调说,“企业要弱化自己、强化人才,才能走得更远。”
“用好闪现的灵感,才能开花结果。”除了每月一次固定的科研研讨会,张镱会随时随地组织开会,这种“头脑风暴”让金为总能抢在同质化竞争前,推出新产品。
如今,张镱团队每7.9天就诞生一项专利,累计申报专利810项、发明专利750项,其主导的“精密冷流变高阶钢型材复杂成型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”获评科技部“国际先进水平”。基于这些实战经验,由他参编的T/CECS682-2020,已成为行业标杆,尤其是其防火框架部分,岳阳市人民医院等建筑防火幕墙的设计都有他的智慧与贡献。
面对未来,这位“钢铁巨人”的锻造者目光坚定地说:“我们要让中国钢走向深空、深海,让世界看到‘岳阳智造’的力量!”
采访结束时,张镱又急忙赶赴下一个项目。他不是天生的巨人,却用十七年的坚守与奋斗,用“铁锤”精神敲碎技术壁垒,用“霸蛮”韧劲锻造产业脊梁,将自己锻造成了时代的巨人。他的经历,本身就是一个生动讲述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”的故事。
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燕妮 田卓灵
阳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