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匠金句
昂起头看天,低下头赶路。用科技创新筑基民生福祉!
——葛东
在东软集团(以下简称东软)展示中心,东软开发的智能驾舱板块吸引了记者的目光。“原来这款车的智能驾舱是你们做的!”记者发现自己驾驶的车型模型出现在展台上。“我们和国内外很多车企都有合作,目前在15万元~20万元区间自主品牌乘用车前座舱域控制器供应商中,我们的市场份额已位居行业第一。”葛东自豪地说。
踩着困难一路向前
“与其他行业不太一样,IT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,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创新。”谈起自己的工作,葛东深有感慨。“这有点像你们记者写稿子,确定主题和文章架构是最难的,真正写起来反而就容易了。”葛东说,加班对他而言已是家常便饭。因为每一个新设想,都需要反复打磨,这个过程很难在正常工作节奏内完成。他曾经和合作单位为了一个项目方案,在办公室里接连奋战了两个昼夜。“没看见我的头发越来越少吗?”葛东打趣道。不到36岁的他,发际线已经明显后移。
在推进一个外省医疗系统项目时,因当地合作方出现一点问题,导致客户想提前终止项目。面对已进行了大半的项目,停止合作不仅会造成项目经济损失,更会影响区域市场生态。葛东耐心细致地与客户沟通细节,不断修改方案,最终圆满完成项目。
持续“充电”增加“动力源”
2014年初到东软,葛东便开始攻读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。2024年,他又在东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。在东软工作的11年间,他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。
刚入行时,葛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很薄弱,缺乏技术预见能力。为改变这一局面,他系统参加多场关于信息系统、软件工程、项目管理方面的培训,在工作中总结摸索,用“理论+实践”双轮驱动突破工作瓶颈。通过长期持续学习,他从业务“小白”成为团队骨干,进而成长为科研专家、信息项目管理专家,取得了PMP证书、信息系统管理证书。
“虽然工作中我也在不断学习,但在学校的系统学习对我理论水平的提升帮助更大。”葛东跟随导师做的课题研究,与他的工作相辅相成,让他在技能和业务上稳步提升。
截至目前,葛东已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3件,发表学术论文6篇,参与编制标准2项,参编著作《PMO实践白皮书》,并获得沈阳市高层次人才称号。先后组织数十项国家、省市级重大科研项目;作为技术和项目管理主要负责人,参与了15项国家、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和管理工作,研究方向覆盖工业互联网、网络交易监管、智慧检务、大语言模型等技术热点和难点。
葛东还参与了辽宁省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发展规划的编写以及10项资政类课题的研究工作,研究课题包括推动辽沈地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、辽沈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、沈阳地区数字政府建设、智慧城市管理体系建设等。
“辽沈地区的这些项目,对我个人而言有着更特殊的意义。作为一名辽宁人,能为家乡的数字化建设、为提高家乡人民的生活质量尽一份力,我十分荣幸。”葛东饱含深情地说。
沈阳日报、沈报全媒体记者 刘东/文 王雁/摄
阳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